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直有关单位:
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社会公益事业,关乎国计民生、责任重大。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的通知》(国发〔2022〕11号)、《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闽政〔2022〕28号),按照《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南政规〔2023〕1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人民至上,聚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重大战略部署,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为导向,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努力构建科技领先、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推动邵武气象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奋力谱写新时代“邵武是个好地方”绿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实气象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气象现代化体系建设位居全市前列,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能力不断提升,实现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水平全市前列,暴雨预警准确率92%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93分以上。为新时代“邵武是个好地方”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气象服务支撑,为“清新福建”生态气象典范区建设贡献邵武力量。
到2035年,打造高效协同的精密监测新标杆、数字智能的精准预报新业态、普惠共享的精细服务新模式,特色鲜明的气象科技创新有新突破,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全市前列,形成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自然灾害防治、应急管理和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机制,压实分级负责的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进一步发挥气象灾害预警的先导作用,完善“1262”城乡精细化气象预警联动机制,提高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立和实施重大灾害性天气停工停课停业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制度。强化暴雨、高温、干旱、大雾、低温冻害、雪灾、台风和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进一步完善“12379”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推动精准靶向发布并接入村村响广播系统。
责任单位:市委政法委、市应急局、气象局、工信和商务局、教育局、文体和旅游局、通管办
2. 增强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开展精细到乡镇的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及区划。建立和实施国土空间规划、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制度,科学制定气象灾害设防标准。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发改和科技局、自然资源局、住建局、应急局
(二)高质量气象服务保障新时代新邵武建设
3. 提升生态文明气象服务能力。主动融入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建设,增强生态文明气象服务能力,深挖生态气候资源价值,持续打造“邵武·桂林”“避暑清凉福地”(“清新福建·气候福地”)标志品牌,协助乡镇申报“气候康养福地”评选,助力绿色生态康养旅游发展。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发改和科技局、邵武生态环境局、文体和旅游局、林业局
4. 提高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水平。加强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推进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开发商业性气象指数保险。大力推进气象服务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提升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水平,打造气象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着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立足邵武自然资源优势,聚焦茶叶、食用菌、烟叶、竹子等特色产业,发展智慧精准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强化中长期气象预报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气象依据。利用已建成的农田小气候站,开展适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小气候研究,预防与调控不利小气候或灾害性天气影响,服务于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发改和科技局、财政局、农业农村局、烟草公司
5. 积极推进“数字气象”示范建设。推动数字气象在公共服务、政务服务、城市运行管理等领域应用,融入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建设。进一步推进智慧气象精准服务现代农业,同时推进智慧气象助力邵武经济建设,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丰富“数字政府”民生热点气象服务产品,提升智慧生活气象保障支撑能力。积极推动“气象+”交通物流、卫生健康等领域引领示范。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发改和科技局、财政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文体和旅游局、卫健局、农业农村局、数字发展中心(三)全面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6. 优化立体精密监测站网布局。推进“邵武国家基本气象站和高空气象观测站迁建”工作,2024年1月1日实现整体搬迁。优化天气雷达网和自动气象站网,完成“福建2022年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邵武高空气象观测站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项目建设。完成“2022年探测设备更新购置项目邵武高空站L波段雷达大修”项目建设。完成“气象观测站网工程2023年福建省升级探空观测项目”建设。2024~2025年完成“智慧气象保障工程X波段雷达”选址和建设。更新升级使用年限超过10年的老旧区域自动气象站10个,充分利用卫星、雷达、区域自动站、大监站等手段,实现基本大气状况全要素实时立体监测,着力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能力。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发改和科技局、财政局
7. 提高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精准度。大力推广智能数字预报技术、快速更新循环同化预报系统。开展灾害性、转折性和高影响天气的快速监测识别、精准预警和模拟仿真技术研究。发展无缝隙、智能、精细、数字气象预报技术,加强以突发灾害性天气为重点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提高“小局地、短历时、强降水”天气监测预警的准确率、命中率、提前量,延长“突发性、极端性、高影响”天气的预报时效,气象灾害监测率达到90%以上,灾害性天气预警平均提前量超过50分钟。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发改和科技局、财政局
8. 提升智慧气象服务供给精细度。将智慧气象服务纳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加大民生气象服务供给,推进智慧气象和气象科普数字化建设,开展个性化、交互式、智慧型的智能气象服务。进一步细化与应急部门信息整合共享;同时,强化与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交通运输、水利、林业、文体旅、教育、电力、卫生健康等部门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推进道路交通、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森林火险等联合预警和应急联动,提升气象防灾减灾精细化管理和城市生命线系统精细化服务能力。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教育局、工信局、公安局、住建局、自然资源局、邵武生态环境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农村局、文体和旅游局、卫健局、应急局、城管局
9. 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人工影响天气基础性、公益性定位,落实安全监管职责,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同、齐抓共管”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机制。加强“人影”应对能力,设置2个“人影”作业小队,配齐相应“人影”作业车辆、装备,升级人工影响天气精细化作业指挥决策和精准化作业催化系统,推广应用高效、安全和绿色的作业弹药和作业方式,推进装备自动化、作业标准化、监管信息化。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发改和科技局、公安局、财政局、水利局、应急局、烟草公司、邵武生态环境局
(四)推动气象治理效能协调发展
10. 建立健全气象法治保障体系。推进我市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工作。强化气象地方标准的应用。加强气象行业监管,推进防雷安全、升放气球活动等气象领域执法检查事项纳入联合检查或行政协助范围。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自然资源局、应急局、市场监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市政府切实把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形成工作合力
健全完善气象领域可持续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支持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对气象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平台、人才引进培养等予以倾斜支持。应急、交通运输、自然资源、水利、林业、农业农村等部门要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与本行业的应急联动机制,全面强化气象灾害以及次生灾害的风险防范。立足部门职能,做到落实政策、项目、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加快气象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落实,聚焦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发改和科技局、交通运输局、自然资源局、农业农村局、应急局、水利局、林业局、人社局
(三)强化经费保障。根据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加大对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相关项目及运行维持经费的投入力度,市财政局要按照省财政厅确定的保障方式,落实好气象干部享受同级地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待遇,建立可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项目资金主要以争取上级补助资金为主,市财政适当补助。
责任单位:市发改和科技局、财政局、气象局
(四)强化考核评估。市政府加强对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的督促考核,确保各项措施落实落地。
责任单位:市气象局
邵武市人民政府
2023年6月5日
(此件主动公开)